烏鎮商業區以中市為中心,東南西北四柵各成系統,又有自己的中心,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商業網絡。如東柵的中心是財神灣,全鎮最大的水產集散中心就在這里,
烏鎮最大的批發零售商徐恒裕東號和西號也在這里。林家鋪子旁有錦和齋,經營南北貨物,聲譽極盛,至今尚存。 在
烏鎮,您隨處可以買到
烏鎮及桐鄉的著名特產,如:姑嫂餅、杭白菊、三珍齋醬鴨、
烏鎮羊肉、熏豆茶、三白酒等,其中尤以“姑嫂餅”、“杭白菊”最為出名。
水鄉獨特的韻味

烏鎮特產杭白菊
杭白菊
杭白菊其實并不產于杭州。1999年5月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“中國杭白菊之鄉”的桐鄉市,杭白菊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%以上,是杭白菊的中國原產地,享有“杭白貢菊與龍井名茶”并提的榮耀。杭白菊又稱甘菊,是我國傳統的栽培藥用植物,是浙江省八大名藥材“浙八味”之一。烏鎮白菊花瓣潔白如玉,花蕊金黃,朵大肉厚,香濃而幽雅,味甘而醇郁。
經現代醫藥理證明:杭白菊具有止痢、消炎、明目、降壓、降脂、強身的作用,用作泡茶,是清涼解渴的好飲料;用作沐浴,則潤滑肌膚,消痱止癢。近年來,杭白菊的制作已由灶蒸日曬發展為微波干燥,真空包裝,品質尤佳。
紅燒羊肉
烏鎮的紅燒羊肉選料十分講究,一定要以當年的“花窠羊”即青年湖羊為原料,這種羊肉肉嫩脂肪少,皮細潔多膏,是烏鎮冬令不可少的進補菜,民間有“一冬羊肉,賽過幾斤人參”的說法。
烏鎮臭豆干
臭豆干全國都有,但烏鎮的臭豆干卻別具風味。它是用上好的豆干泡制20多個小時而成,而且絕不用化學制劑,只用傳統老鹵泡制,所以沒有異味,香得純正。傳統老鹵得來非易,有的店家的老鹵已用了數年,每年都添加菜梗、筍根,為防止變質,還不時用燒得通紅的鐵鉗放入鹵中殺菌。
將臭豆干在菜油中油炸,串在竹簽上,抹上豆瓣辣醬,便是讓人難以釋口的美味。現在也有飯莊把臭豆干清蒸的,還美其名為“千里飄香”,其實,喜歡臭豆干的食客是根本不顧忌用什么名稱的,只要臭得徹底,臭得純粹。
烏鎮定勝糕
定勝糕的由來也有一個傳說,據說是古時烏鎮人民為迎接打仗得勝回來的將士而特制的一種點心,定勝糕的顏色緋紅,就象征著戰爭的凱旋。后來,因為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,古時讀書人考狀元,親朋好友便都要做幾籠香甜柔軟的定勝糕送行,表達金榜題名的良好祝愿。
定勝糕的形狀為荷花狀,外層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,米粉細而均勻,里面是豆沙餡,中間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,味道香糯可口,甜而不膩。
烏鎮主要特產
藍印花布
俗稱“石灰拷花布”、“拷花藍布”,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,用棉線紡織、黃豆粉刮漿、藍草汁印花,純粹手工、環保。主要產品有成衣、三角頭巾、茶杯墊 、折扇、桌布、門簾、雨傘、手機袋、錢包、背包、各式象形掛件等,具有鮮明的民間和民族特色。
木雕竹刻
烏鎮的手工藝十分發達,從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藝品,無不體現烏鎮人的聰慧靈巧。一件件精美的木雕、根雕、竹刻,渾然天成,樸素卻又別具匠心。
烏錦
烏鎮絲綢著名老字號益大絲號的創始人沈永昌有一兒子名沈學文,他繼承父業后,為擺脫傳統木機綿綢在市場上滯銷的窘境,經多方考察后決定以織錦產品代替傳統產品。1923年,他親自選拔十余位學徒分赴杭州、蘇州、南京等地學習織錦技術。經幾年辛苦,反復試制,終于裝造出有近二千個部件、一百多道工序的織錦花樓機。
大花樓機從繪制意匠圖至織出成品,需耗時百天有余?椩旃に嚇O為繁復,一天僅能織5—6厘米,可謂“寸錦寸金”。烏錦系精選最優等天然蠶絲為原料織成,有的產品還輔以純金線織造?棾傻腻\緞質地堅實、雍容華貴,當地人稱這種吸收了中國著名織錦工藝,融合了本地傳統特色的提花絲織錦緞為“烏錦”。
絲棉
烏鎮是蠶桑之鄉、絲綢之府的中心地帶,所出產的絲綿質地堅柔,無塊、無筋、無雜質,色澤潔白,勻薄如紙。當地人稱絲綿為“大環綿”或“手綿”,它的輕薄、保暖、透氣是現代“太空棉”所絕不能比擬的。
布鞋
在中國人原生態的生活中,布鞋是不可或缺的。烏鎮布鞋手工精湛,用料實在,買上一雙舒適、通氣的千層底布鞋,用中國的節奏,穿越江南水鄉。
篦梳
烏鎮竹、木、羊角、牛角等物產豐富,經選料、開模、整型、刨光等一套工藝,形狀各異、功能不同的篦梳便在匠人手中成形,貴在天然,兼有保健功效。
湖筆
烏鎮歷史上隸屬湖州府,所以湖筆的制作工藝在這里十分盛行,湖筆采用山羊、黃鼠狼、山兔等獸毛為原料,經過七十多道手工制作而成,具有尖、齊、圓、健四大特色,書寫繪畫得心應手。
紅燒羊肉
烏鎮的紅燒羊肉選料十分講究,一定要以當年的“花窠羊”即青年湖羊為原料,這種羊肉肉嫩脂肪少,皮細潔多膏,是烏鎮冬令不可少的進補菜,民間有“一冬羊肉,賽過幾斤人參”的說法。
白水魚
烏鎮水域的野生魚類,生長在無污染的河流中,其肉嫩味美,屬稀有淡水珍品。無論清蒸、紅燒,都是難得美味。
桐鄉橘李
檇李是古今稀有的珍果,也是桐鄉一帶的傳統名果,其盛名傳于天下,身價百倍。原因是檇李果大色艷,核小肉厚,漿液甘美,風味獨特,營養豐富,為群李之冠,成熟之后可一吮而盡。古時檇李是獻給帝王的“貢品”珍果,歷代文人逸士亦為之傾倒,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和詩篇。
手工醬
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,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歷史,均以天然發酵、釀制。清咸豐九年(1859年),鎮人陶敘昌創立了以自己名字為號的敘昌醬園,此為烏鎮有歷史記載以來的最早的醬園。一百多年來,敘昌醬園產品的風格與品質始終如一。
敘昌醬園前店后坊,自產自銷。主要產品有陶敘昌牌豆瓣醬、醬油、醬菜等。醬品采用優質黃豆、蠶豆、小麥等原料,利用竹匾制曲,經過長達半年的自然曬露、發酵,手工精制,古法釀制,不含人工香精、色素、防腐劑,醬香濃郁,天然風味。
三白酒
三白酒是烏鎮人的美酒,天然原料純手工釀成。何謂三白酒?《烏青鎮志》上說:“以白米、白面、白水成之,故有是名”。此酒醇厚清純、香甜可口,男女老少皆宜飲用。以其香氣濃郁、酒味醇厚、入口綿甜、回味爽凈、余香不絕而名聲遠揚。幾百年來風靡江南,經久不衰。三白酒除了55℃的三白酒外,還生產12℃的白糯米酒以及4℃的甜白酒。
姑嫂餅
烏鎮姑嫂餅是桐鄉烏鎮的傳統名點。
定勝糕
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,古時讀書人考狀元,親朋好友都要做幾籠香甜糯軟的定勝糕送行,表達金榜題名的良好祝愿。用嫩艾、小棘姆草等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色的青團芬芳柔軟,充滿大自然的氣息;泡制20多個小時的臭豆干或清蒸或油炸,也是烏鎮一絕。
熏豆茶
又稱烘豆茶,主要原料是薰豆,輔料有桂花、炒芝麻、橙皮、蘿卜絲、蘇子、炒柏子等,故烏鎮人有“吃茶”一說。薰豆茶香氣馥郁,是富有滋補功能的待客上品。
三珍醬雞
選用本地農民當年放養的土種雌雞作原料。整只原汁浸燒,三次出湯;再放入上等醬油、黃酒、白糖和香料等佐料燜燒;出鍋后又得涂上一層麻油,外觀醬紅油亮,入口脆嫩鮮美,后味無盡,現已有方便攜帶的真空包裝產品。
生鐵鍋
1866年,鐵匠沈濟在烏鎮開設冶坊,是為烏鎮冶業的開端,也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坊。沈家精湛的冶煉技術一直保留至今。今天的亦昌冶坊中,工匠們依然在使用傳統的冶煉澆鑄工藝制作鐵器,只是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電爐熔鐵,風箱扇火也換成了鼓風機助燃,但選料仍然是優質的純生鐵,制作工藝也一如祖輩的繁復精致。
純生鐵鍋雖然比現在的鋁鍋、不銹鋼鍋較為笨重,但它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鐵元素、能減少蔬菜烹飪中維生素損失的特點卻一直受到推崇,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也大力提倡使用傳統的中國式鐵鍋。烏鎮人更是固執地認為生鐵鍋炒的菜特別香、煮的肉也更入味。
烏鎮習俗
一、賀歲拜年
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,舊稱“過年”,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。前一日名除夕,俗稱“大年夜”,合家團聚吃“年夜飯”。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,名“辭歲”,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,名“壓歲錢”。當晚并有拜利事、接灶神等活動。初一晨起,開門放鞭炮,焚香拜天神,名“接天”,次拜祖宗,再拜高堂,長幼循拜,然后會親朋 、賀新歲,統稱“拜年”。近代已逐漸簡化,不再跪拜。初一都不會客,出門走“ 喜神方”,初二起親友互訪,至元宵乃罷。
二、元宵走橋
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,俗稱“正月半”,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,入夜三五結伴出游,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橋,路線不可重復,此俗源于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,稱“走十橋”或“去百病”。當時婦女們梳妝后各帶一只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,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,認為這樣可保 在新的一年里無病無災。至近代,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,演化為一種單純的節日游樂和祈福活動。
三、清明踏青
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唐代以后與寒食節合而為一。祭祖掃墓、踏青賞春,各地皆然。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,前一夕“清明夜”,做青團 、裹粽子 、設祭“禳白虎”,門前用石灰畫弓矢,以祈蠶,煮螺螄,以針挑食螺肉,名“挑青”。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,名“香市”,屆時商販云集,游人如蟻,曠地上售貨攤、演藝場鱗次櫛比,河港中踏白船 、打拳船競技斗勇,前后持續半月有余,成為水鄉蠶農的狂歡節。
四、立夏稱人
立夏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是日嘗蠶豆、嘗咸蛋、啖青梅、品櫻桃,謂之“嘗新”。農家以麥芽、“草頭”和為粉制“立夏餅”,親友互贈。孩童三五邀約,提竹筒、摘蠶豆、化咸肉、拾野柴、集百家之米,在戶外壘灶支鍋燒“野火飯”,據說吃了不會疰夏。立夏稱人以江南最盛,傳說三國時劉備之子阿斗于立夏日被帶往江東,孫夫人當面稱過體重,精心撫養,以后每年立夏再稱一次,寫信向諸葛亮匯報,以示盡心,傳入民間,相沿成俗。
五、端午吃粽
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,亦稱“天中節”,家家裹粽子,親友互相饋贈,相傳此俗源于對屈原的紀念,古人以“重五”為“毒氣橫溢,鬼魅活躍”的“惡日”。于是掛鐘馗圖、貼天師符,門前懸艾蒿、菖蒲、桃枝、大蒜以避邪,食黃魚、飲雄黃酒,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,孩童穿戴虎形服飾,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。正午用蒼樹、白芷、鱉甲、蕓香“打蚊煙”,墻邊屋角噴雄黃酒、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,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。
六、分龍彩雨
農歷五月二十五為“分龍日”,亦稱“分龍節”。傳說司雨的龍王們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轄的區域降雨,故名分龍,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組織---水龍會照例舉行消防大演習,屆時各坊水龍會整裝集隊,帶上全副救火器具,會聚于鎮中曠地河畔,有的事先在水龍、水桶中放進各色顏料,一聲令下,鑼鼓齊鳴,各水龍同時對空噴射,盡現五彩繽紛、飛瀑凌空的壯觀,男女老少聚集圍觀,吶喊助興,出水快而射程遠者當為優勝獲獎。
七、天貺曬蟲
農歷六月初六,時值盛夏烈日,烏鎮有諺稱“六月六,曬得鴨蛋熟”。實是曝蟲曬霉的好時光,宋代曾定為“天貺節”,其原由卻是真宗皇帝趙桓的一個精心編造的夢話,后人覺得乏味,便把傳統的七月初七“曝書日”移了上來,讀書人家曬書籍,寺廟僧尼曬經卷,普通百姓曬衣物,是日還有牽貓狗浴于河的習俗,據說可避虱蛀,鎮人曬熱水為孩童洗澡,婦女于是日洗發,而家家戶戶吃餛飩的習俗則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來。
八、中元河燈
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,俗稱“七月半”,當日,道觀作齋醮薦福,佛寺行“盂蘭盆會”,釋道兩教共舉法事,民間則家家戶戶祭祀祖先,故又稱“鬼節”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燈的風俗流行,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,燈中燃燭,下托木板,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,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,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,燭火閃閃,隨波逐流,蔚為奇觀,佛徒為此乃“慈航普渡”,道徒稱這是“照冥引路”,而老百姓們只當是一種娛樂。
九、中秋賞月
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,時值三秋之半,月亮最圓最明,古人以圓月為親人團聚的象征,故又名“團圓節”。是夕,家人團聚歡宴,親友互贈節禮,其間則少不了月餅。月華初升,于庭院設案賞月,供品除月餅外尚有瓜果、芋艿、菱藕、毛豆等時令果蔬,大多是還在案頭供斗香,以線香托紙板粘合而成,上插各式彩旗,并綴月宮故事,制作精彩,供后在戶外焚化,有祈求豐收之意。
十、重九登高
農歷九月初九為重九節,亦稱“重陽節”或“登高節”、“菊花節”,重九節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由來久遠。相傳起源于“桓景避難”的故事。東漢時汝南人桓景遵照師囑,于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,得免大難,后人仿效,遂成習俗。至唐代已演變成傳統的游樂節目,其作用似在于健體防病,以御初寒 。烏鎮近周無山可登,遂以登塔代之,是日有“重陽糕”應市,以赤豆和糯米制成,上插小旗,意以食糕代替登高,插旗代插茱萸。
十一、冬至祀祖
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是傳統風俗中的大節,亦稱“冬節”或“亞歲”,節前家家磨粉搓“冬節圓子”,備酒做菜,設祭祀祖,頗為隆重,民間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說,也有于冬至掃墓者,至冬至起八十一天,分為九個“九”,為寒冬之期,舊有“九九消寒圖”,相傳始于明朝,圖中畫梅一枝,凡八十一瓣,冬至起依口訣日染一瓣,全部點清則寒盡春來,開始耕作,意在敦促人們在消寒休閑中不忘耕作,還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氣象資料。
十二、 臘月小更
農歷十二月俗稱“臘月”,昔時有“支小更”的習俗,進入臘月,各街、各坊設專人于每日黃昏敲鑼擊梆,沿街巡走并時而高呼:“寒天臘月,火燭小心,前門關關,后門重重,柴間看看,灰堆坌坌,謹防賊盜,門戶要緊。”抑揚頓挫,如歌似吟,至除夕乃罷了。時值寒冬,氣候干燥,民間用火又多,鎮內木造住房連綿,一旦失火,非同小可,尤須時刻警惕。其時,全鎮支小更者不下十人,每至黃昏,鑼聲、梆聲、呼聲此起彼伏,對提醒人們注意安全不無裨益。